关于写作
写作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。
离开高中校园后的写作对我来说无外乎就是论文。我写论文也比较糊弄事,基本都是有的没的都往上堆,不管逻辑通顺总之先把字数凑够。反正每次老师收上来百八十篇文章,也不会有时间一个字一个字地看;就算一个字一个字地看,最后打分文章质量也不一定占多大比重。总而言之,高中毕业后我的写作基本就是“应用性”的。
但是我本来也不是一个爱文学的小孩。说起来很惭愧,但是我这辈子活到现在可能确实没读过几本书。书买倒是买了不少,买书的时候就觉得“哎呀这本书厉害,这本书好”,然后看了不到一周后就把看书这事完全抛在脑后。说白了,就是个俗人,没有读书的习惯。这不是个好事,得改,我也知道读书的重要性,但是这事就不是今天要说的了,所以就不在这继续讨论了。
书读的少的人自然写不出好东西。我的作文在小学初中时期都属于写的还可以的,少说在班上也是平均偏上的水准。但是到了高中我就不行了。我的那些同学们就好像一夜之间脑子里就被灌进了《现代散文辞典》一般,每次考完试看优秀作文,都为华丽的辞藻,深邃的思考所折服。而我呢,看看现在写的这些东西,也自然能推测到当时的作文水平。但是总得来说,高中时期,虽然依然只是局限于命题作文,但是我也还是在写些什么。
自己的博客之所以每次拖的很久,懒自然是占大头的一方面,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写不出像样的东西。我现在手上还有好几篇没写完的草稿。一般是在洗澡或躺床上的时候突然灵感迸发,随后拿起电脑开始敲,敲个千八百字的就写不出东西了。觉得自己想说的东西说完了,但是又有些不甘,觉得这文章不应该在这里结束。
讲这么些,其实就是想说,我一向不擅长写作。
最近在读一本关于游戏分析的书,其中看到一个观点,和我的文书老师给我讲的一个观点一样:好文章是改出来的。
我突然开始觉得我之前接受的写作教育好像哪里不对劲。
虽然在中国上了12年语文课,但是我的体会是,我从来没有接受系统的写作教育。尽管必须承认的是语言和写作必然是密不可分的,但是写作作为写作应当是有一些可以独立出来讨论的方法和技巧的。我在应试教育中学习到的写作是:记叙文的结构要怎么怎么写,描写要有细节;议论文的结构要怎么怎么写,段落要怎么怎么展开。就这样。而且最大的与众不同是,我们从来都是在纸上书写,然后被灌输要一遍成稿——因为在考场上你没有第二张答题纸。
这件事情问题很大。我前面说的,虽然只有两个来源,但是我确信这是西方写作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。文章不可能一遍成稿,需要反复修改。
直到我开始为触乐投稿时才开始对这件事有一些模糊的意识,因为稿件需要编辑去审核,然后会给你提出一些结构上的修改意见,调整之后再给编辑,之后还会再有反馈;直到最后修改完文法措辞上的问题,这篇文章才算是修改完成。在这一个时期,我开始在写作时的表达上更加注重一些,是在第一遍成稿的时候会对一些字句多加推敲。写完一段会回过头来自己读一下,看看有哪些地方写的不妥,再做调整。这样的操作在我先前写学校的“论文”时是不会做的——通常我写完之后也不会再看一眼,因为写的太差自己都不好意思看。
因为写的少,所以在我潜意识里,写一篇文章总是一件很大的事情,尽管写个三五千字其实并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。动笔前,我要思前想后好久;动笔时,我又会因为一时思路阻塞而搁置。在网上经常看到从事文字工作的人,隔三差五可能就能写个上万字,其实我自己还是蛮羡慕。
高中时除开课内的作文外,我还有一个小本,专门记录一些我的所思所想。毕业后有一天翻开本看,对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想还是颇有一些震惊。虽然称不上是多么深刻的内容,但是确实很真实的反应了曾经的那个我苦恼过的一些问题。
其实写这篇文章的目的,就是想让自己写一些什么,想告诉自己写作并不是那么困难。尽管我前面说我有些惧怕写作,但是我还是能清楚的认识到写作的意义的。我在互联网上写下的这些内容,并不在乎会有多少人看,多少人在意。只是写作对于我自己来说是一种思想的记录。我写下的是写作的那个瞬间的自我,这个自我是在之后的任何一个时刻再也无法找回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