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摩托车到人类劣根性的思考
今天是分布式和并行计算考试的前一天,我照常复习到深夜1点半。突然腹中一阵翻滚让我不得不停下工作直奔马桶,拿着手机无意识的刷着退特。不得不说推特真的是一个社会的大熔炉,大家都在这个平台上有意无意的分享着自己的生活和见解,以此来记录自己生命的痕迹。这让我不禁思考起自己这两年的生活,2020貌似发生了很多事,但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。从上一篇文章到现在,我没有在任何地方记录任何感想以及思考。也许现在是时候开始重新记录了,这也许也是我”青春最后的抗争“。
回到主题,近期迫于考试的压力,我总是会想一些有的没得;其中之一便是摩托车。
我曾无数遍的幻想我骑着Ninja从家出发,沿着安立路一路向南,穿过北京最堵的北四环,经过初中时期天天进出的安贞门地铁站,在安定门环岛转向往东进入五道营胡同,最终抵达铁手咖啡(Metal Hands)。那是一个仲夏中北京的午后,我走进咖啡店,轻描淡写的点了一杯冰滴瑰夏,坐在了店铺门口的临街椅子上。我用一口冰咖啡扫去一切夏日的燥热,我不时的观察着路过的人们,对面房子的青瓦屋檐,远处随风摇曳的大柳树,看着我停在身旁的Ninja,不禁感叹人生也不过如此惬意了。
但,我真的需要摩托车吗?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,我也从未想过我是否真的需要某样东西。今天不对我购物习惯做深入探讨,单纯的从摩托车这件事进行分析。
从实用角度出发:由于我明年还要继续上学,因此我在北京没有通勤需求;就算有,家里也有闲置的汽车让我随便开。况且北京的公共交通如此发达,没有什么我到不了的地方。那么短期来说,摩托就只能作为一个”玩具“或者”爱好“的形式存在。从实际的角度出发:北京大排量摩托车(150CC以上)只能上黄色的京A或者京B。京B的行驶范围很遗憾的被固定在了北京四环之外,并且分为私户和公户。其中私户是指摩托车牌照挂在个人名下,但是只允许北京城6区以外的人购买。对作为朝阳群众的我来说,我没有资格购买私户。而公户是指摩托车牌照的所有者是以公司的名义存在,一般情况下都是买车代办上牌手续的车行。但很可惜的是北京在2020年11月限制了公户摩托车的办理,据说每个月每个车行只有3个名额可以使用。也就是说公户的京B几乎等于绝版,这条路被堵死了。京A全部私有并且可以在北京城穿梭自如(除了环线和长安街以外),但是自从1985年就再不发行了,至今保存量大概在1万5千个左右。听起来是绝佳的选择,但可惜,想要买一张京A,你需要花31万。
考虑到我自身的情况,我并不是一个很喜欢出门的人,指望我每周坚持骑车去跑山是不可能的,作为爱好来说,我也不是一个能将爱好坚持很久的人。那么我迫切的想要买摩托车的唯一原因,就是想装逼拿样儿。